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课程建设,提高教师对学科教学的整体规划能力,确保课程目标的落实,深入推进道德课堂的构建,现就中小学教师编制和使用学科《课程纲要》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学科《课程纲要》的内涵和意义
《课程纲要》是学科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学材、校情、学情编制的、体现学科各种课程元素的计划大纲,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
编制《课程纲要》,就是对一个学期或一个模块、一个单元所要实施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也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一定时期内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研究和分析教与学中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因素。编制和使用学科《课程纲要》,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与内容,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需条件,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管理与评价。
二、把握学科《课程纲要》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课程纲要》不同于教学进度表,课程纲要完整的体现了课程元素,而教学进度表只是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简单安排。
《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包括:
(一)一般项目:学校名称、课程类型、设计教师、日期、适用年级、课时。
(二)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三)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的条件。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课程标准的分解和对学生的研究、对学材及其他教学资源的分析。具体要求是:全面、适当、清晰;目标要涉及三个维度,特别是认知要求。
课程内容:是指依据课程目标对学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进行一定的选择与组织,教师要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依据课程标准、学材及现场学习资源进行设置。
课程实施:是指如何更好的实施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涉及学习主题,课时安排,教与学的方法等。
课程评价:是指选择与课程目标匹配的评价方式,以获得学生实现目标的证据,包括过程作业与模块、单元测试。
三、落实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有关要求
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学材,准确把握课程的地位和价值,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个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个课程元素。
要分析学情,详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编制《课程纲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
学科教师要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通过个人独立钻研,编写出一份任教学科的学期《课程纲要》,并在备课组、教研组内进行交流研讨、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本备课组教师共同使用的《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一经形成,就应成为学科教学的纲领。每一课时的教学应依据《课程纲要》来设计,使学科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围绕《课程纲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学科教师应在新学期第一节课,与学生交流分享本学期学科《课程纲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本学期的课程教学计划以及评价形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期结束时,教师应根据课程实施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反应和意见,对《课程纲要》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校本材料。
四、加强对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指导与评价
编制学科《课程纲要》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专业性强,并且需要学科教师合作完成。因此,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专业支持与服务功能,深入学校,深入教研组,指导和帮助教师编制和使用《课程纲要》,为规范教学行为,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编制《学科课程纲要》是学科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经之路。各学校要充分认识编写《课程纲要》的重要意义,成立由教学校长、教务主任和教研组长组成的编制学科《课程纲要》指导小组,组织和带领教师学习研究、实践探索,通过校本教研、专家指导等形式,逐步掌握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学校为单位,制定具体的编制意见,统一编写格式,指导教师编制和使用《课程纲要》。要把教师能否编制和使用具有可行性的《课程纲要》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编制和使用《课程纲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规划与设计能力,提高学校的课程管理与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