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每年“五一”假期,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放假期间,家长要反复对孩子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
孩子外出时,要做到“四知”。
“四知”
知道孩子的去向;
知道孩子的活动内容和范围;
知道孩子的同伴;
知道孩子的回家时间。
要教育孩子切实做到“六不”。
“六不”
不私自下水游泳;
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假期出行,交通安全也很重要,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到遵守交通规则,安全出行。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走路或骑车时不看手机,不听音乐。
2.横过道路,要走斑马线、过街天桥等过街设施;不闯红灯,不多人并行。
3.自驾出行,家长要文明驾驶,不酒驾,不疲劳驾驶,不超速行驶,不闯红灯和黄灯;未满12周岁的儿童严禁乘坐在副驾驶位置。
4.不乘坐非法营运、无牌无证、超员超速及有其他违法行为的车辆。
5.乘坐公共交通,上下车要遵守秩序,不打闹拥挤;上车后要坐稳扶好,不要把头、手、胳膊伸出手窗外;下车时注意观察前后方是否有来车,并在车辆停稳后从右侧下车。
6.不要让孩子在车辆四周玩耍打闹,不在车库进出口逗留。
7.骑、乘电动车要佩戴头盔。
特别注意:未满12周岁的孩子不得在道路上骑自行车,未满16周岁的孩子不得在道路上骑电动车。
放假期间,食品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
1. 家长要教育孩子不吃来源不明、“三无”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吃无证摊贩处购买的食品,不吃包装存在鼓胀现象的食品。
2. 外出游玩时,选择证照齐全、环境整洁、信誉度高的餐饮店就餐;就餐前注意检查餐饮具是否洁净,食物是否新鲜且烧熟煮透。
3. 不要随意采摘、购买和食用野生菌类、野菜、野果,不饮用生水。
放假期间,一些热门景点、商场、游乐场总是人满为患。人群拥挤,很容易发生踩踏事故。
当我们身处人群密集的地方,务必留心疏散通道、灭火设施、紧急出口及楼梯方位等信息,以便关键时刻尽快逃离现场。突然感觉被推了一下或者听到莫名尖叫声时要特别警觉,此时可能已经发生踩踏事件。
以下这份防踩踏宝典一定要提前教给孩子。
春夏交接之际,孩子的情绪、心理问题易发多发,家长们要密切关注,如发现孩子情绪波动较大,要及时引导,帮助孩子宣泄不良情绪。
家长们要学会尊重并倾听孩子的想法,让他们充分表达意愿,不要妄自评论或者试图立即改变他们的想法。同时,还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与他们多交流、多沟通。必要时,可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
1.增强疫情防控意识。不到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旅游、探亲。牢记低风险不等于零风险,出行前准备好口罩、消毒剂等防护物品。做好出行规划,出游尽量选择区内游、市内游、近郊游、周边游。出行前通过权威渠道了解目的地防控政策措施,查询景区、景点和场馆等的开放、限流要求,提前做好预约,避免去人员过于集中的公共场所。
2.坚持做好个人防护。出行中要坚持戴口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聚集、不扎堆,减少感染风险。
3.注意旅途安全卫生。出行建议采取自驾方式,入住宾馆、酒店时,注意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游览景区、景点和场馆等时,要分散游览、有序参观,不进行聚集性、群体性活动。
4.尽量避免聚集就餐。如外出就餐,倡导分餐,避免多人聚餐,尽量缩短就餐时间。就餐时尽量同向就座,面对面就座时建议错位就座,注意保持适当距离。建议错峰就餐,提倡自带餐具或使用公勺公筷。
5.认真做好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异常症状,立即到当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学生安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尽心尽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保障孩子的平安、健康成长共同努力。